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永泰城下红军情
2022年09月05日
字数:1,478
版次:04

石延荣




  壬寅清明祭祖,在纷纷扬扬的春雪中走进了永泰城,看着这古朴沧桑的夯土城墙,不禁追忆起一段红色往事。
  1936年11月9日黄昏,北风凛冽,枯草飘零,永泰城外的护城河内已结下了一层薄薄的冰花。往日的此时,永泰南城门早已关闭了。但是,今天有点异常,南城的两道城门——永宁门、永泰门豁然敞开,城门口人影绰绰。这时,一支衣着单薄、军容严整的部队悄然来到永泰城下。为首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神采英拔、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命令部队在城外就地宿营。然后在几位老乡的陪同下,带着一小队人马进了城。
  今天,据有关红西路军研究专家考证:当年进城的这位红军首长就是红九军军长、曾经领导了震惊中外“宁都起义”的一代名将董振堂。驻扎在城外的这支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五军主力部队。红军进城后,连夜给城内群众宣传红军政策和党的抗日主张,并在城内下街什字转角戏楼八字墙上写下了“北上抗日”四个鲜红的大字,在城内一些开明人士的组织发动下,乡亲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全城动员给红军部队筹备军粮、磨炒干粮、缝补军衣……城内彻夜灯火通明,乡亲们忙的不可开交。当夜,董振堂和其他几位红军首长借宿在原红水县商会会长安国镇家里,安国镇特意宰了一只羯羊犒劳红军。第二天一大早,红军离开了永泰城,向古浪挺进。临别时,红军首长还给安国镇老先生赠送了几袋水烟,以表谢意。
  岁月倥偬,弹指一挥间红军夜宿永泰城的故事距今已经86年了。但是,今天我依然十分清晰地记着舅老爷张德铭生先生前所讲述的红色往事,这其中的一点一滴如同北斗星辰,一直照亮着我奋斗的征程。红军到永泰城的那年舅老爷已经19岁了,当时天气特别冷,虽然还未立冬但城外的大涝坝、护城河里已经结下了薄冰。红军来的突然去得悄然,虽然在永泰城外住宿了一夜,但秋毫无犯,鸡犬不惊。这是前所未有的稀奇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土匪、强盗、兵祸连绵不断,尤其是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可是眼前的红军不但不祸害百姓,而且还帮助老百姓挑水扫院,亲如一家人。所以永泰城的父老乡亲们为了答谢红军的恩德,由村元宵会出面给红军捐赠了18块银元、30多条羊毛毡、40多升炒面……舅老爷说:那天清晨天刚麻麻亮,红军就出发了,他和村上的几位年轻人到城外送红军,城外集结的红军大约有1000人左右,全部穿着破旧单薄的青灰色军装,脸颊眉毛上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寒霜,但头上的红五星个个熠熠生辉。他一直在想,在这刺骨的寒风中这些人是怎样坚持到天亮的。这时,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小红军从他面前走过,满脸冻得通红,头上的军帽开了个大窟窿,风吹地呼呼作响。舅老爷赶快抹下自己头上的狗皮棉帽,跑上前把帽子递给小红军,但是小红军说什么也不要,最后舅老爷还是硬生生地把棉帽戴到了小红军的头上。舅老爷还说,当时他的表哥安维新给一位小红军送了一双羊毛袜子,邻居王秉睦大哥给一位小红军送了一双旧棉鞋……
  今天看来,送人一双鞋袜,几乎寻常的不足挂齿,但是在86年前的景泰农村,物质极其匮乏,广大贫苦人民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能够向红军战士伸出援助之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善举。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劳苦人民被红军战士爱护百姓、钢铁般的纪律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所感动。所以,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缅怀革命先烈,铭记丰功伟绩,积极搜集整理身边的红色革命故事,给青年一代认真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