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共话千年烈烈秦风同赴陇上学术之约
——“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会议侧记
2022年09月02日
字数:3,217
版次:01
  

本报记者 张柳


  在中国千年历史的长河里,朝代更迭浩若烟云。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帝国如同耀眼星辰,散发着穿透历史雾霭的熠熠光芒。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秦地军民一心的战歌;“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是扫灭六合、一匡天下的豪迈;“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王朝终结的喟叹。
  关于秦,总有太多话要说,总有太多思考萦绕心头。秦人从哪里来?秦早期在哪里活动?其文化特质是什么?近年来,甘肃省政协深入研究秦早期历史文化,组织开展“秦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贡献研究”课题,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观点的重要成果。
  此刻,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金秋时节,黄河之畔,金城兰州,由甘肃省政协、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会议上,八方学者相聚于此,共同研讨秦历史文化,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秦文化,甘肃责无旁贷”

  秦人自陇上而来,甘肃是秦人的发祥地。公元前八百余年,一位善于养马、曾为商王驾车的人,因“遂世有功”被封为诸侯。在后世,他被奉为“秦”的开国君主。经考古发现,早期秦人的生活所在地,正是今天甘肃东南部的渭河流域与西汉水流域。
  “甘肃在秦史和秦文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在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学术合力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必能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把秦文化研究引向深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秦文化相关藏品。其中,秦国最高等级礼器——秦公壶、秦公簋,均来自甘肃。秦公簋上铸有铭文105字,出土后引发了学界研究秦史的热潮。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显示,甘肃东部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对全面复原秦早期历史以及深入认识秦人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作贡献,将产生积极意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赵丛苍以礼县西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为基础,作了题为《寻找最早的秦城》的发言。
  秦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嬴秦的族源一直是核心问题,自20世界三四十年代起,学术界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即“西来说”和“东来说”。 本次会议上,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汪受宽以五类十种证据进行论证,经过文献证据、考古证据、文物证据、姓名学证据、地名学证据的层层推进、相互印证,详细论证了嬴秦东来说。 
  而在本次会议召开前,由省政协牵头开展的全国社科工作办特别委托项目《秦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贡献研究》课题,已完成全部研究任务,形成了最终研究成果——《秦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研究成果揭示了秦人从西部崛起、最终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集中展示秦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时代价值。
  “早期秦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秦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正是其中的一部著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石器商周教研室主任曹大志说,学术研究没有止境,建议进一步开展秦基层社会研究,并对西汉水流域寺洼文化相关遗址做调查发掘。甘肃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做出更多研究成果。
  

“从秦文化里观天下、看华夏”

  千年前,秦人在甘肃形成、建国、独霸西戎,之后东出陕西,向六国进军,一匡天下。烈烈秦风、浩浩长歌中,有浴血奋战的战马嘶鸣,有君臣携手的肝胆相照,有雄心说长策的锋芒乍现,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豪情壮志……这种阔大、雄浑、恢弘的文化特质,独属于秦,却又自秦流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秦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新开宗明义。他表示,秦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中央集权这一政治制度与秦文化有直接承袭关系。其次,秦的社会改革最为彻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最后,大一统思想是秦文化及秦政权政治生活的主题,它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秦人在天水、陇南的活动轨迹,是由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甘谷等处的早期秦人墓葬,以及其他地方出土的上古文物共同印证的。
  这些生产生活印记,同样反映出了秦文化特质。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逵夫说:“秦人从很早就形成了中华一统的观念,秦人宗法观念淡薄,而具有较突出的法制观念。在奋斗历程中形成了陇右人刚正勇武的品性,至于深刻的群体记忆,则在宗教信仰和节俗方面有所体现。”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董芬芬,从秦人族源中探索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她说:“秦人之所以后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与他们吸收、融合传统伏羲文化与东夷文化、周人礼乐文化及骁勇善战的西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的秦文化,正是各个优秀文化的结合体、共同体。”
  《秦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一书中,通过对史料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亦概括出秦文化的六大特质,即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制观念、上下同心的团队意识、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秦文化是在前无古人、史无先例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艰难探索、反复实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通过世世代代秦先祖把握发展机遇,主导社会改革,从横跨多个世纪的伟大实践中演变而成,并走上历史的巅峰。”
  

“破解文化密码,我们仍在路上”


  近年来,随着秦早期陵墓、祭祀、城址、生铁、冶金、水利、养马、造船等考古发现的披露,战国时期先民多彩生活画卷更细致、更生动地铺展开来。
  揭示尘封的历史,使厚重历史易感知、更有趣、离大众更近,能够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全社会的文化滋养,进一步传承文明薪火。光明日报社副社长常戍,就从媒体角度探讨了如何深化秦文化研究、助力中华文明探源。“作为中央党报,光明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始终十分重视历史研究、考古发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今后,光明日报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为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传播,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搭建更大平台、作出更多贡献。”
  “事实上,我国古代历史中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发现,在揭示本源的过程中,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等犹如多兵种作战,只有协同发力,才能形成学术合力。”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甘晖建议,应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运用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科学分析文物遗址的年代、自然环境、人类体质特征和健康状况、农业、手工业、生产关系等状况,勾勒出古代历史发展中的诸多细节。
  秦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写下了辉煌篇章,秦文化也是甘肃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之一。自2020年12月起,由省政协主席欧阳坚牵头的秦文化研究课题组,整合省内外相关方面的力量、资源,专题开展秦文化研究。2021年8月,该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就在本次学术会议召开当日,秦文化课题成果结项评审会召开,宣布课题研究成果圆满完成预期目标任务,顺利通过评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说:“省政协开展的秦文化研究,视野宏阔、立论严谨,对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他建议,应将进一步解析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进一步探讨秦和西戎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推动秦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研究馆员陈国科也表示,下一步,将依托项目开展工作,构建区域考古学新格局,建立甘肃秦文化研究基地,逐步形成秦文化研究的高地。加强周秦戎考古研究联合攻关,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力促考古成果转化,做好秦文化考古阐释工作。”
  千年秦风吹不断,世代华夏源流远。历史和文化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关于秦文化的研究、探讨、阐释,就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文化凝心聚力,为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从千年文明中走来,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仍在路上,我们必将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