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红色沃土走出的百战英雄
2022年08月05日
字数:7,014
版次:03

李忠良 李娟淑




  李忠良 静宁县委党校教授。从事地方党史教学研究30多年。在《农业经济问题》《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市厅级社科课题5项。主编有《红军长征在静宁》。



  李娟淑 静宁县委宣传部副科级干部,在中央及省市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

  日升月落,沧海桑田。纵横四海的英雄儿女,在谱写家国春秋的同时,不能不追慕远方的美丽故乡,那是植根游子们灵魂深处的深挚眷念。皇天后土,坤德未央。一方伟大神秘的水土,在周载万物的同时,永远怀恋着那些生长于斯却鹰扬远方的英雄儿女,那是大地母亲一生难舍的荣光。 ——题记
  一、国家英雄余新元
  在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阅兵仪式上,当白发苍苍、胸前佩戴熠熠勋章、身着旧式军装的老兵方阵经过天安门时,习近平总书记率先起身挥手致敬!
  当老兵们举起他们那微微颤抖的手臂向着主席台庄严敬礼时,无数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沸腾了!但很快全场气氛变得肃静,全体起立。在万众瞩目中,人们衷心地向这些曾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存亡血战到底的老英雄们致敬!
  在电视特写镜头中,有一位身着八路军服装,看上去威武挺拔、气派不减当年的老兵,他的齐眉手礼坚定有力,面部表情肃穆凝重,望向主席台的眼神深邃坚毅而又难以言喻……这位就是身经500多场战斗的共和国老英雄——余新元。
  对自己能参加此次阅兵式,余新元虽感自豪,但并不以英雄自居,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幸存者而已。
  “我们牺牲了多少战友啊!”“和我一起打仗的死了502个人!”“我们是代表他们走过天安门的!”
  他泪光闪烁,语出哽咽。是的,在普通人看来,当彩车徐徐经过天安门接受万众仰望时,这位九死一生走到新中国的战斗英雄是幸运的!这位身经百战走进新时代的耄耋老兵是伟大的!他理应是人民眼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英雄!但是,在阅兵式上,老人家内心想到更多的是那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浴血年代,是那些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战友们。面对河山无恙、国泰民安的新时代,作为幸存者,他沉静的内心没有丝毫骄傲的波澜,而是在精神世界穿越时空,与那些献身历史洪流的战友们深情地交流,向那些未见到新中国的先烈们庄严致敬。那深邃的眼神里言说不尽的,正是对昔日战争岁月的告慰。
  余新元,92岁,甘肃省静宁县人。原晋察冀军区一团副排长。参加过平型关大捷、黄土岭围歼战、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等著名战斗,获得“抗日战斗模范”称号和独立自由奖章。
  这是201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对余新元的介绍。
  面对媒体的采访,余新元说:“我们老家是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静宁是我们的家乡……我土生土长在界石铺!”
  他的名字并非家喻户晓,却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连在一起;他的一生看似平常,但他历经的山城堡、平型关、黄土岭、狼牙山等战斗被编入历史教科书。家乡人民都以这位“陇人骄子”为傲。
   二、溯源静宁英雄辈出
  华夏之根,红色圣地。
  静宁,古称成纪,地处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素有“陇口要冲”之称,312国道、静庄高速、平定高速穿境而过,为“平凉西大门”。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置成纪、阿阳县,宋置德顺军陇干县,元始改德顺州为静宁州,取“平静安宁”之意,1913年改为静宁县。境内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148处,有以古成纪遗址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威震匈奴的汉“飞将军”李广,东汉政绩卓著的武都太守李翕,十六国西凉创建者李暠,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琦,以清正使身份出使台湾、招徕郑经的清代重臣慕天颜,参与“公车上书”的王曜南,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参加北平学生运动、持孙中山手谕赴甘肃宣传《北上宣言》的李世军等历史名人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九一八”事变后,静宁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赴国难,不少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战。静宁籍军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个抗日战场。据不完全统计,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平凉现辖区抗日将士372名,其中静宁籍102名,接近三分之一。绥远战役牺牲的49名平凉籍将士中,静宁籍达41人。静宁籍抗战老兵屈玉堂,1933年2月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卢沟桥事变时任连长苦守南苑,台儿庄战役中任骑兵营长,之后历任132师副官主任、132师附员(中校衔),在湖北抵御日寇达6年之久……崇文尚武、尽忠报国是静宁人民的基本品格。
  这块古老的黄土地,因为群星荟萃的古今历史名人而熠熠生辉,更因新时期层出不穷的红色传奇而令人骄傲。余新元就出生在这样的一片热土上。
   三、红色静宁领袖驻地
  静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过境部队最多、驻扎时间最长的县份之一,是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2020年7月公布的全国唯一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长征全部经过的县。
  静宁界石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中心基点”。中央红军1935年10月长征时经过静宁界石铺,中央深知界石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在部署红军会师时,让红军抢占界石铺,牢牢扼住国民党部队在西兰大道上的咽喉,把它变成静会会师战场的枢纽。1936年9月至11月,中央与各方面军往来的26份电报中,50次提到界石铺,并用“占领以界石铺为中心”“以界石铺为中心之有利基点”等词语,确定界石铺为三军大会师的“中心基点”,此后,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以界石铺为中心的静会地区纵横穿插、多次汇合,胜利完成了大会师。
  静宁界石铺是红军长征的领袖驻地。1935年10月3日,红军陕甘支队由通渭到达静宁界石铺。党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等住宿界石铺。朱德等开国十大元帅中的9位,徐海东等十大将军中的8位,杨勇等47名上将,以及161名中将、千余名少将曾在静宁宿营或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静宁是红军奔赴陕北的休整补充地。1935年8月13日,红25军在静宁深沟等四个乡镇住宿休整4天。1935年10月3日,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到达静宁,在界石铺、单家集等地住宿休整4天。1936年10月7日至23日,三大主力红军在静会地区会师,经过半个多月的补充休整后红军主力奔赴陕北,西路军征战河西地区。
  静宁是红军践行民族政策的典范地。红25军在驻扎静宁兴隆镇和单家集(1954年划归宁夏西吉县)回族聚居区时,制定“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保障信教自由。回族群众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红军回赠“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缎匾。后来,中央红军再次经过这里时,受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夸奖红25军民族政策执行得好。
  静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策应地。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中央组成西方野战军西征,1936年9月中旬占领了静宁隆德西兰公路以北的广大地区,在这里发动群众,宣传红军抗日救国主张,加大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积极向庄浪等地开展军事行动清剿国民党驻军和民团,筹集粮食、衣服、鞋帽、油、肉、布匹等给养,为三军会师在群众基础、军事布局、物资保障上策应。
  静宁是红军革命火种的传播地。西方野战军在展开军事行动的同时,1936年9月16日主持成立中共静宁县委、静宁县苏维埃政府和静宁县游击队,之后建立党支部4个,发展党员35名,团员12名。组建成立10个区级、35个乡级苏维埃政府。在各区、乡建立地方民兵武装,稳定地方秩序。
  礼赞红色静宁,礼敬红色土地。长征撒播的革命种子,在静宁很早就生根发芽。在红军长征过静宁期间就有余新元、马青年等256名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养育了余新元等共和国骄子;余新元等静宁儿女用血染的风采,为这片土地打上红色烙印。静宁是英雄成长地。
  四、英雄故里改名重生
  追寻这块土地的光荣,是为了礼赞英雄儿女的成长往事。在回忆余新元的血泪成长史中,让我们体味这方土地不堪的过往。
  其实,余新元不姓余,本姓吕。
  1923年11月,余新元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讨个好彩头,出生后,父亲吕振堂给他起了个大名吕新院,希望这个孩子以后能够住上新房新院。
  界石铺有百八十户人家,4户地主,其他全为贫雇农。他的父亲是老长工,母亲体弱多病,有2个弟弟和3个妹妹。
  1929年和1930年,甘肃静宁持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余新元只好跟着母亲上山挖野菜、摘野果度日。有一个妹妹因为家里养活不起就送人了,另外两个更惨,饿死在家里。
  接近年关,父亲到姑妈家去躲债,土匪窜到家里,躲避不及的母亲不甘受辱,当即纵身跳进了七丈多的深井。母亲的悲惨死去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刚满7岁的余新元就随父亲给地主拉长工。
  幼年留给余新元最深刻的记忆除了“饿”还是“饿”!他从没有吃饱过,即便是过年时也吃不上一顿白面饭。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经过静宁,宿营界石铺镇。因此,余新元有幸多次听过毛泽东的宣讲。
  余新元回忆说:“虽然毛主席的湖南口音浓,好多话当时没有听懂,但毛主席说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这句话,我听懂了,也铭记在心。”
  经过多日的观察,余新元发现红军果然不扰民、不打人,说话也和气,还给穷人分地主的财产。于是,他便萌生了跟红军走的想法。但就在父亲犹犹豫豫做不了决定时,红军队伍已经悄无声息地开拔了。之后,他就去给界石铺北岔武家川(今三合乡武川村)的地主李六家放羊。
  1936年9月,界石铺一带又来了红军,这时的余新元胆子大多了,他敢接触红军了!一个叫刘长彪的指导员经常给他讲当红军打日本、为穷人打天下的道理。就这样,耳濡目染了一段时间,余新元赶着地主李六家的200多只羊到平峰镇加入了红军,成为红一方面军红一师回民连中年龄最小的“红小鬼”。
  团政委罗元发见到孩子模样的余新元后就问:“你多大了?”“13岁。”罗政委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还是个孩子嘛。我们闹革命,就是要让更多的像你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够过上好日子。”听了他来参军的情况,罗政委说:“你把地主家的羊都送红军了,那个地主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你以后不要叫吕新院这个名了,叫余新元吧,这样你家人也能安全些。”
  就这样,“放羊娃”吕新院成了“红军战士”余新元。
   五、投军从戎保家卫国
  余新元参加红军后第一次上战场是在甘肃环县参加山城堡战役。这是红军三军会师后与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遭遇的一场硬碰硬的战斗。
  长征后的红军虽然衣衫褴褛,体质孱弱,装备简陋,但在那场战斗中,面对胡宗南的精锐部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奋力杀敌,战场上杀声震天,收兵后共歼灭和俘虏胡宗南精锐15000余人,缴获枪弹无数。
  战斗结束后,余新元缴获了4枚手榴弹、300多发子弹,但初上战场,亲眼看见战友伤亡的悲壮场面,这个“娃娃兵”禁不住哭了起来!
  刘长彪一看余新元哭鼻子,火气上来了:“你要害怕就回家去,当红军不能哭,要哭就不能当红军!”打那以后,余新元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再也没有因为害怕而哭过。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新元成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500多次,先后7次负伤,与死神擦肩而过。
  据余新元回忆,从1939年9月开始,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大扫荡。11月,八路军在黄土岭设下埋伏,将1500名日军团团包围。战斗中团长发现了日军指挥所,令团里仅有的4门迫击炮全部开火。“第一个(轮)4发炮弹打过去后,有一发炮弹打过去了两米多,先打到日本人的指挥部了。”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轮奇射竟然炸死了有“名将之花”之称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是抗战中八路军击毙的日军级别最高的将领。
  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余新元的左腿被打伤了。医生要给他截肢,随军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看了他的伤势以后说:“17岁截了,不是可惜了吗?”白求恩大夫把消毒纱布从伤口穿进去,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来回拉,然后在外敷上蒜泥,一个月后开始消肿,保下了一条腿。
  余新元一生获得无数奖章。但在他心里,最沉重的是1941年参加狼牙山反“扫荡”战斗后被授予的“战斗模范”称号。
  时隔70多年,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全连只有41个手榴弹,给了我们5个人。狼牙山(葛振林等五壮士)也是5个人。他们是七连,我们是一连,我们是一个团的。”
  当时,为了给主力部队和一万群众争取转移时间,余新元5人和葛振林5人分别在两个山头打阻击。“张连弟同志打到第四次的时候,敌人一个炮弹把他的脑袋削去了半拉,没有了。当敌人冲锋到第八次的时候,袁根成的腿(被)炸掉了。最后,张祥离我不到5米,敌人的一个炮弹把他的两条腿炸掉了。”
  弹药打光了,余新元就和剩下的一个战友搬起一块块大石头砸向日军。“只要人活着,誓死不投降!”“‘怕’字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身上站不住脚。不怕,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意志。”
  在扔出最后一块石头后,一颗子弹从余新元左胸贯穿而过,他失去了知觉……后来,在王义珍老妈妈的悉心照顾下,昏迷了7个半月的余新元终于醒了过来,并逐渐康复。而醒过来的他得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4位战友没有一个人活下来。
  1948年9月,在辽沈战役锦州会战中,余新元的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他依然冲锋不止。最后失去了半个脚掌,至今靠假肢行走。
  六、慧眼如炬功续雷锋
  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但信念如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新元任辽阳、鞍山兵役局政委。
  1959年11月,一位名叫雷锋的弓长岭焦化厂工人报名要当兵,但因身高不够被刷了下来。雷锋不服气,找到余新元,坚决要求当兵去。
  余新元回忆说:“他(雷锋)拎着一个小皮箱,他打开以后,上面放着《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我看他把一至三卷看得特别熟,而且重点文章看得特别细,在重要文章里做了很多眉批。”
  在与雷锋接触的58天里,余新元觉得雷锋是个好苗子,虽然个头小了点,但思想觉悟高,政治条件过硬。为此,余新元与弓长岭焦化厂书记李钦荣、辽阳市委书记曹琦沟通后,集中做了接兵部队军务参谋戴明章、团长吴海山的工作。就这样,雷锋成为辽阳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新战士。
  临行前,雷锋特意送给余新元一张照片,背面写着:“敬爱的余政委留念。雷锋,六○年元月三日。”这张照片和附言,余新元保留至今。
  在送雷锋参军17年后,在余新元身上又发生了一件历史奇缘,那就是“当代雷锋”郭明义也是他送入军营的。
  1981年离休后,余新元的生活从此打上了“雷锋”的烙印。
  退休后的他,以一名老红军、老党员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弘扬雷锋精神,热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多年来,他拖着只有半只脚掌的右腿,带着满身的伤病,铿锵地走过了辽宁、湖北、天津、上海4个省市,为各级党政机关、工厂农村、大中小学以及驻军部队作报告4300多场,听众达400万人次,先后19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两次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
  战争年代的余新元保家卫国,九死一生,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事迹;和平时期,他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四处奔波,宣传雷锋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为国家和人民春蚕吐丝,鞠躬尽瘁。
  已至晚年的余新元,非常挂念家乡发展,“我永远也忘不掉界石铺人民对我的养育!”
  2016年10月7日,当余新元见到专程赴鞍山看望他的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时,显得异常激动,反复嘱托静宁县的领导:“要用长征精神来完成小康建设。(让)我们家乡人民提前进入小康。(让)我们家乡人民提前过上幸福美满和谐团结的好生活。在我有生之年能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是我最大的愿望。”
   七、红色圣地华章璀璨
  红日喷云耀四方,无限风光锦绣唱。
  静宁人民没有忘记长征烈士的遗愿,没有忘记余新元等革命前辈的嘱托。红军长征播撒的红色基因,已在静宁代代传承。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世世代代的静宁人民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在古老贫瘠的黄土地上创造出辉煌的发展业绩。
  持续改善生产条件。累计修建梯田117.9万亩,梯田化程度达到80%,人均梯田面积达到2.95亩。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67千克增加到2019年的239.34千克,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5.94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25.86万吨。在耕地面积减少16.4%、人口增加1.37倍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粮食由1949年的293千克增加到2019年的593千克。
  持续植树造林,保护生态。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0.95%发展到现在的30%,80%的荒山荒沟得到治理。年降雨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401.7毫米增加到近10年的414.2毫米。
  持续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建成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县。三十多年接续发展,苹果产业一路从弱到强,再到精细化、品牌化发展,静宁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苹果之乡”。目前,“静宁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52亿元。静宁苹果的价格稳居全国苹果市场之首,产地销售价格连续16年领跑全国各产区。19.2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一业实现稳定脱贫。
  持续接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份较高质量的脱贫“成绩单”: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在现行标准下,从2014年至今累计减贫15.27万人,22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基础条件加速改善,实现农村危房全清零,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21.78元,其中当年脱贫退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928.2元。2020年2月28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静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伴随静宁大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了历史性的句号。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静宁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创造了伟大的减贫奇迹。
  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矗立在静宁大地的一座精神丰碑。每一个红军故事,都是静宁人民艰苦创业的教科书;每一处遗址遗迹,都是静宁人民创新发展的精神宝藏;每一位先辈的光荣事迹,都是静宁人民砥砺前行的标杆。这些永不枯竭的红色资源,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指引方向、凝心聚力、振奋斗志的伟大作用。只要我们对脚下这片红色土地永葆敬畏之心,一代一代接续传承好红色基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再多的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终将变成我们完成“新长征”的铺路石。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