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水”文章 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2年06月29日
字数:1,998
版次:01
本报记者 邱瑾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位于我省东南部的陇南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42立方米,而位于陇东黄土高原的庆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23立方米,两者相差7倍有余。与此同时,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省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艰巨,水利工程短板突出,水资源保障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
简言之,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和指标性缺水问题并存是我省的基本水情。科学利用水资源、解决我省水资源匮乏问题,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立足我省基本水情,做好补水、引水、节水三篇文章。
用活水指标做好补水文章
水量指标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随着国家对水资源管控越来越严格,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力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和制约重大水利工程上马。据了解,我省推进的引大延伸增效、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等工程,均不同程度受到用水量指标的制约。与此同时,我省部分流域、区域、工程还存在指标富余的情况,因此,盘活水指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批复的《嘉陵江水量分配方案》,2020年、2030年分配我省长江流域内取水指标分别是4.99亿立方米、5.98亿立方米;分配流域外调水量9.6亿立方米(白龙江引水工程)。截至目前,我省长江流域总用水量仅有2.3亿立方米,因此,利用好长江流域的水指标存量,对于解决黄河流域指标性缺水具有重大意义。
省政协常委、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卢学礼建议,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建立长江和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通道,既能解决黄河流域用水需求的“增量”,也可置换一部分黄河现状用水指标用于生态及其他民生项目建设。
省政协常委、省民进专职副主委杨晓波说,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给予流域内各省区生态用水指标,仅宁夏回族自治区就达到2亿立方米。他建议我省应积极争取国家和流域机构适度增加生态用水指标。
临夏州政协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角度出发,建议应抢抓国家对黄河“87分水方案”调整的有利契机,通过调水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引水文章
水利工程建设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近年来,我省突出“四抓一打通”用好现有水资源,优化水网体系布局。我省黄河流域大中型水库在原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的功能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水生态保护、库区旅游及城镇生活供水水源或备用水源、工业供水水源等城市供水功能,这势必对水库调蓄能力、运行调度及维修管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水库不能完全满足现状功能增加的需求。
省政协委员、省民盟专职副主委鲜新莲建议,应紧紧抓住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 治理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黄河流域 综合生态治理项目,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生态修复和淤地坝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水库和淤地坝拦蓄利用水资源能力,“化害为利”。省政协委员、省民建专职副主委张建平认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比较突出,以酒泉为例,讨赖河、洪水河、榆林河上游河段没有调蓄工程,部分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低、老旧失修,田间工程配套率低,鸳鸯湖、党河水库淤积甚至超过50%,以上情况在全省其他市州也并不少见。他建议,应积极完善陇东、陇中、河西等地的区域性水网体系和一些重点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体系,及时上马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切实做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作,加快全省库区清淤进度,实施大中型水库库区综合治理和灾害防治工程,有效提升水资源调蓄、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灌溉保障能力,以田间工程配套、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做好节水文章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行业“拧紧”了水龙头。水之变,不仅让绿水青山添新颜,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动能。2020年1月,武威市凉州城区再生水回用供水管网建成投运并通水,标志着武威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步。据了解,再生水回用供水管网通水后,每天可向邓马营湖送水2.5万吨、向武威热电厂送水0.4万吨,规划向静脉产业园等项目送水0.4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天马湖、海藏湖、植物园、同心苑及城区绿化将全部使用再生水,使每年1500万吨再生水得到有效利用,城区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100%。
武威市政协主席鞠毅说,武威市的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生态效益。他建议,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强工业节水技术和设备改造,全方位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省政协委员、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秦海峰建议,应在全省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再生水、雨水、矿井水、工业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构建健康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提高公众对水资源认识,形成节约水、珍惜水、保护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