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加快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发展”月协商座谈会
(发言摘登)
2022年06月17日
字数:6,591
版次:04

推动我省优势农产品跨境电商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刘兴荣

  1.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在我省设立独立法人总部或区域总部,年交易规模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跨境电商独立站企业和跨境电商卖家,在企业用地、高管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建设跨境电商独立站,对自建独立站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加强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创新型信贷产品。
  2.加强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各类企业和人才入驻。园区重点引入报关清关、支付结算、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型企业,建强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在办公场地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开展“甘味优势农产品集群+跨境电商”试点。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境外商标注册和国际认证。支持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与境外各大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加强合作,开展跨境电商出口直播和数字营销业务。提升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育若干个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龙头卖家及有甘肃辨识度和影响力的跨境电商自主品牌。
  4.提升仓储物流效率。优势农产品产地政府要将仓储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跨境电商集散分拨、分拣配送等配套建设相应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通道网络、货物组织、航空运力等方面共建共享,降低运输成本。鼓励企业布局国际分拨网,以机场、铁路、港口为中心建设智能多式联运场站,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海外仓建设,提高分拨配送效率。
  5.引进培育高层次跨境电商人才。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信息技术产品开发、供应链运营管理、海外媒体投放等跨境电商人才纳入我省人才政策支持范围,享受停居留、出入境、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加大农产品跨境贸易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电商人才平台运营的专业技能、物流管理能力以及数据采集与逻辑思维能力。
  6.提高跨境电商企业海外风险防范能力。建议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开发支持跨境电商出口的保险产品新模式。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境外平台规则和出口目的国政策法规培训,提高企业合规运营水平。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购买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支持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成立跨境电商海外风险防范专家委员会,在境外清关规则、税务法规、资金安全管理、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方面提供咨询,提高企业防范境外经营风险能力。
  7.构建甘肃农产品跨境电商温控供应链。在农产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采取温控技术,构建甘肃农产品整体跨境温控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我省农产品供应链跨境电子商务系统运行效率的目标。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力度,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产品溯源,实现农产品跨境电商全过程监测和质量追溯。

推进外向型经济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 万代红

  1.加大综保区、自贸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不断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依托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和青藏国际陆港,开展国家西北物流基地工程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争取把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加快推进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业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运营水平,发挥好其平台作用。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2.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加工贸易园。支持我省特色优质、在国际市场有价格竞争优势,同时在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生活必须的洋葱、大蒜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开展“甘味”农产品品牌认证,做好农产品出口国际认证资质相关工作,提高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支持我省具有传统优势的石油装备、石油炼采设备等扩大出口,提升我省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文旅、中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标准,获得节能、低碳等绿色产品认证,扩大出口份额。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着力在质量效益型外贸新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鼓励、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外向型企业来甘发展,投资办企业或收购、兼并我省外向型企业。
  3.加快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云端化建设,助推国际贸易“登”云入“互”。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国际营销服务,形成有实业、实体、实物为依托的,数据信息共享为延伸手段的服务模式。一方面,建设以公共海外仓为基础的跨境电商贸易支撑节点,以海外仓带动海外商品分拨中心、海外产业园建设,提升物流链条的完整性、稳定性。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海外仓运营服务商搭建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线上协同平台+线下仓配体系”,将产品信息广泛共享给跨境电商平台、渠道分销商、当地零售商,实现“库存共享”,提高海外仓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组建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智库,吸纳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有深入研究的各类人才,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国别服务。
  4.进一步提升通道物流发展水平。发挥兰州作为西部交通枢纽、全国铁路枢纽城市和西北重要空港的区位优势,以及兰州作为国家布局的陆港型物流枢纽和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提升完善兰州国际港务区和兰州新区多式联运综合体功能,打造向西开放和陆海新通道的西北区域中心。加大“中欧班列”运输频次,积极争取将兰州列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加强与周边“一带一路”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的对接沟通。

关于服务我省外向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省贸促会副会长 吴丽霞

  1.进一步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市场变化规律和我省特点实际,深度研究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引导方向,帮助企业找准适应“双循环”的产品“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品牌优势、性能优势上再超越再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外向型企业找到适应国际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生存空间。
  2.深度整合对外联络、招商引资、贸易促进等部门的职能资源,集中开展系列特色优势产品品牌推广活动,持续开展“甘肃品牌丝路行”活动,在线上线下、展会论坛、宣传推介上多向发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助力市州招商引资、产业合作。组织我省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量身参加一批真正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国际展会,开阔企业发展眼光和思维,吸收世界最新行业资讯,拓展国际朋友圈,打通外循环。加强对市州自有展会活动的指导,引进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关度高的国内外知名展会论坛,对接国内有影响力的会展公司举办各类商贸展会活动,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品牌和市州地域品牌,促进内循环。鼓励国有企业在打造自主品牌上发挥经营优势,特别是农业国企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采取本土中小企业生产、龙头企业出口的模式整合市场资源,增强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降低中小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出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定价权,保护农民收益。
  3.建立常态化为企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直接反映诉求和建议,指定专门机构对企业诉求进行整理统计,责成有关部门限时反馈和处理,让企业所盼所愿所急有回应有落实有改善。对2021年我省出台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和扶持奖励政策进行回头看。
  4.进一步凝聚推动协作合力。坚持“企业走出去、服务跟上去”,借助各方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做优做实传统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服务供给。一是强化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我省统一的服务企业网站、“三微一号”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集聚政策发布、经贸信息、审批办理、宣传推广等服务资源,打通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信息使用效率,打造外向型企业“网上之家”。二是深化与全国相关贸促机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机制,开展“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双向投资国营商环境、国别法律研究,政策跟踪实施等课题研究,并定向发布研究成果,为外向型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集聚服务外向型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走进企业、走进产业、走进市场活动,广泛了解、及时反映企业所需所急,调研成果及时反馈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最广泛最直接的服务。四是借助全国贸促系统、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智力资源,线上线下多渠道、座谈授课多形式,广泛开展企业经营发展、政策解读发布,以及FTA、RCEP、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等培训,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优势。

发挥规模效应 促进农产品出口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张博文

  一、要积极打造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联盟企业、相关产业链抱团发展。特别是要发展跨县域、跨市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农业单品突破战略,打通从种植、加工到营销、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并取得相应质量认证和商标权。要加强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注重引进一批战略合作的外向型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增加农产品在省内直接出口份额。
  二、要在区域公用品牌上,以联合体企业为载体,建立联合体企业品牌以其成为区域公用品牌的代表,并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赢得消费者认可的用户品牌。同时要积极培育大众普适类、区域类品牌以及产业链配套品牌。鼓励企业加快境外商标注册,帮助企业做好GAP、GMP等国际认证,推动质量管理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甘肃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三、要继续加强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同时推动乡镇级安全监测站、监测点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共享基础数据,形成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监测链。同时要根据全省不同区域农产品供需特点和不同检测需求,精细区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针对性地设定重点检测项目,从而切实消减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提升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测能力评级等措施,提升区域农产品质量公信力和外商认可度,增强我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四、组织市场监管、海关等单位联合开展进出口政策宣讲和培训辅导,帮助企业把握国际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让出口意向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强化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各部门和培训机构,推进跨国农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外语、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法规的本地高层次农业涉外经营人才。灵活方式引进国内外外贸职业经理人,破解中长期外贸紧缺人才引进难题。
  五、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出口要求建设基地和生产加工环境,实施标准化种植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和经贸交流活动。注重对接国外驻华商务机构和国内驻外商务机构,全方位多渠道收集信息、宣传推介,提高海外市场覆盖面。发挥好贸易协会、侨团侨社、国际友城的作用,加大对外合作资源的涵养和培育。进一步优化出口企业营商环境,鼓励海关部门推行“上门送服务”,优化通关流程和出口退税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推动农业外贸企业稳健发展。全面融入RCEP经贸圈,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开放合作。

把精细化工产业培育为未来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

省政协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兰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兰州市委员会主委 任丽梅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我国规划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己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
  近几年,我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国家推动产业转移的利好政策,抢抓东中部化工产业“西迁”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认定兰州新区、玉门、高台等15个具备承载能力的化工产业集中区,园区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日渐优化健全,承接精细化工产业项目落地、提升精细化工产业链条质量的条件基本成熟。为此建议:把精细化工产业培育为未来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
  1.制定外向型精细化工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已将石油化工产业纳入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4条重点产业链,在推动石油化工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建议专门制定出台外向型精细化工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支持培育发展一批出口导向型精细化工企业,以壮大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规模。
  2.推动精细化工产业与对外贸易协同发展。建议在发展提升精细化工产业规模质量的同时,推动精细化工产业与对外贸易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新一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将精细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作为下一步的培育重点之一,引导企业申报、利用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拓展外贸业务渠道。
  3.加大精细化工产业研发创新支持力度。在我国精细化工产业中,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行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优势,我省培育发展外向型优势产业也必须遵循和把握这一发展规律。建议在实施“强科技”行动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中,对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项目和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合作,重点就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绿色合成技术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性能化、专用化、绿色化的医药中间体新产品,以提高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虽然进入化工产业集中区的企业都完全具备入园的环保、安全条件,政府和化工产业集中区环保、安全监管体系也日益完善严格。但由于现阶段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尚有大量的废气、废液产生,仍存在一定的环境、安全风险。因此,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一定要坚持“三新一高”导向,必须处理和把握

外向型企业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武兵科

  一、我省外向型产业的结构性现状
  1.在进出口的产品结构中,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缺少具有高附加值和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以初级农产品、普通金属制成品等低价值产品为主。在进口结构中,对大宗商品等原材料的依赖极深,缺少上游议价能力,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2.在企业规模和实力上,我省外向型优势企业总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弱、头部企业稀有,资金短缺、人才流失、产品盈利空间小等问题突出,对外部市场、国际经济规则变化的掌握有限,应对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3.在对外经贸合作的总体结构上,我省对外经贸合作以双边贸易为主体。对外投资大头严重依赖金川公司、华天科技等少数头部企业,大部分外向型企业未有海外投资的经历。我省对外资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对外劳务输出占全国比例极低。
  二、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面临的挑战
  1.短期,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中美斗争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国际形势不确定性急剧增强,企业长期以来海外经营的稳定预期被打破,我省外向型优势企业尚未做好应对此类新常态的心理和物质准备。2.中期,目前我省服务外向型优势产业的政策、机制、法律和平台建设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帮扶中小企业对外经营方面的作用还比较有限。企业“走出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单打独斗,政府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力度不大、服务企业的主动性较弱。3.长期,我省外向型产业中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产品较少,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够明显,产品替代性较高。同时,我省外向型企业严重依赖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对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十分敏感且非常脆弱。
  三、对策建议
  1.需加强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趋势研判。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完善应对从经济制裁、国内动荡、国家间战争等一系列剧变的方案,报最大的希望、持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对外经贸合作轻装上阵、稳扎稳打。
  2.加强与东部沿海城市的交流,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3.通过培育壮大外向型企业的实力和规模,逐步推动我省外向型优势产业的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石油冶炼等重工业在我省外向型产业中占比高,在当下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抢抓产业转移的机遇,逐步降低对重工业和国企的依赖。同时,根据我省特色,打造品质旅游业、品质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群。在招商引资上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在常态化的金融支持、信息共享、人才环境的机制建设上,提供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政策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