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松苦心建设紫金山天文台
2022年05月09日
字数:2,506
版次:04
□王小梅
1927年11月20日,在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的“中央研究院筹备会议”上,老同盟会员、曾任孙中山秘书的高鲁坚持力争,《建立国中现代式之模范天文台在紫金山》的议案在会上获得通过。
不久,高鲁被任命为刚组建的国立天文研究所代所长,此后他对国立第一天文台的筹建更是不遗余力。他多次亲登紫金山北高峰(第一峰)考察地形,选择台址。台址勘定后,他又聘请南京名建筑师李宗侃设计出初步台图和登山汽车路线。1928年12月,设计工程全部完竣,正准备募工开建,高鲁突然奉调驻法国公使,原定建台计划遂告停顿。
这时正在厦门大学任天文系主任的余青松,忽然接到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建台命令,于1929年7月北上南京就任中研院天文所所长。
精益求精勘台址
余青松,福建厦门人。青年时期在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求学。1918年赴美国留学,先学土木,后攻天文。先后获加州大学建筑学硕士、天文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立克天文台工作期间,余青松曾创立“恒星光谱分类法”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命名为“余青松法”而成为国际闻名的天文学家。不久,他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余青松到南京莅任之初,就对紫金山北高峰台址作了例行视察,他观测、走访了大量有关的气象、地理资料后,立即清楚地洞察到:如果建台于紫金山,将来在一些重要的天体研究领域必然会带来一些致命弊端。据当时国立气象研究所、东南大学地学系、南京气象月报统计情况,余青松判断在紫金山根本无法建成一座有效力的天文台。
当余青松将实情详述并呈报中研院后,他的据实呈报引起部分“国府”上层人士的强烈不满。余青松此时处于国人期盼天文台落成和国家所面临的战乱频繁、政潮起伏的动荡局面,他意识到“现在吾辈之行止,不仅仅是斯台成败之所系”,而且“为使在中国发源最早,而日就衰微之天文学,早日得庆中兴并期与欧美齐驱并进之”。他积极向院部和“国府”呈请“为使各方均能满意,唯将中央天文台分设两处:一在首都……一在国内另觅适宜地点……”。同时他以过人的才干和精力投身到北高峰天文台的筹建中去。
那时紫金山已划归陵园特别区管辖,当余青松带着李宗侃设计好的两份蓝图前去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请求核准时,却遭到陵园的强烈反对。
余青松再三斟酌下,找到时任中研院总干事长杨杏佛,两人一起对紫金山天堡峰(第三峰)的山势进行了连续的实地勘察。
天堡峰海拔267米,山顶辐员较宽,靠近南京城。此峰风景优美,地处上风(余青松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和自己的实地观测,知南京风之来向以东方最多),不虑灰尘烟突及灯光之弊。而且筑路工程可在紫金山西北向选线,这里高度较低,筑路费用相应俭省。
几天后,杨杏佛特为此事在一次国民党中央会议上说明情况,幸蒙中央各要员表示谅解并面允代筹建台经费。杨杏佛随即又与陵园方面协商后,变更台址,改在紫金山第三峰建台的计划终于敲定。
苦心孤诣建新台
台址变更后,原李宗侃设计的第一峰建台蓝图,因与第三峰山势地形不合自然不便再用。在此后几次征集到天文台设计图案,均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兼通建筑学的余青松决定自己动手设计“中式天文台”的蓝图。1929年9月,余青松率领属员用从陵园借来的等高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开始在天堡峰西北方向上下打桩、标高、选线,终于设计出一条从紫金山龙脖子口上山的4里盘山道。
10月底,余青松精心设计并亲手绘出一幅新的天文台蓝图。建台蓝图获陵园核准后,余青松于1929年11月26日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上海《申报》上刊登了建台招标广告。可是广告连登7日,又屡次延期,上海方面无一家营造司应征。南京方面也没有结果,不得已余青松宣布此次招标失败。
这时,高鲁当初用从英、法庚款委员会争得的庚子赔款,向世界一些著名厂家定购的天文仪器已络绎运到,急待建台安装。这中间,子午仪室的建筑尤属刻不容缓。因国际天文协会约请我国参加国际变星研究的函牍余青松收到已经半年,而约请参加国际经度大联测的日期转瞬即在眼前。
在建台经费如此难于筹措,而建筑之期又如此迫切的情况下,余青松无可奈何地决定用天文所的3万元活期存款和下半年经费作自行建筑的尝试。同时拟定计划:先从天文台路和子午仪室开办,材料由天文所自备,工用点工制。雇用监工1人,司监督工程。帐房1人,负责点名,发放工资,购办材料。工头1人,负责招募工匠,助理监工。其余瓦匠、木匠、铁匠、电匠、小工等均按日计算工资。
艰难缔造树丰碑
1929年12月21日,4里盘山公路破土动工。工程开工后,屡遇雨雪和巨石挡道,陵园方面以地处“国父”陵地,严禁使用炸药,而手工开凿又极为不易。原定4个月完成的工期,却在历经1年多后终于在1931年6月始告完竣。所幸采用了点工制和余青松的“开二填一”的筑路方法,所费不过3万余元。1931年7月底,变星仪室外部建筑和子午仪室地下建筑全部完成,造价1万2千元。
8月初,“国府”终于发下建台费25万元。正当余青松率职员坐镇紫金山,亲自督促工匠们赶建子午仪室,以期参加明年2月的国际变星研究和经度大联测时,无情的事变又一次击碎了他期待已久的希望和计划。
8月11日,长江下游突发61年来特大水灾。沿岸乡村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沿岸城市陆上交通几乎断绝。8月27日,国民党中常会议决定救灾办法:全国一切非切要建筑一律停建,将经费移借救灾专用。中央党部之建筑费一律缴送中央,全部用作购买赈灾公债。
9月12日,苏、皖两省水势稍缓。15日,在蔡元培、杨杏佛等人的呼吁下,全国赈灾委员会发还移借天文所的建台款。可3天后就遇“九·一八”国难,山河变色。不久“一·二八”战事又起,淞沪沦为战区。且长江里日舰挑衅,南京已日处惊涛骇浪中。余青松不得已将紫金山上施工的工匠们遣散,仅留两名小工看守已成建筑(包括已制成的观测室圆屋顶)同时电告德国蔡斯厂缓运光学仪器。
1932年5月中旬,上海停战协定签字。但至6月末驻沪日军尚未撤尽。等到7月中旬余青松召回分在城内各处轮值司放防空警报的职员,准备续建子午仪室时,那两项国际天文学术活动已经结束半年。
5个月后,子午仪室、行星观测室、水塔建成。已建成的建筑外墙,清一色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出水波纹形状,庄重且美观。
1933年6月10日,主体建筑台本部落成。8天后,对余青松建台一直鼎力相助的杨杏佛在上海被军统特务暗杀。
1934年8月25日,几经波折的紫金山天文台终于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