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深山中的白马人
——一个古老神秘而奇特的部族
2022年04月15日
字数:3,878
版次:03


   车安宁,甘肃会宁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副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兰州财经大学书画协会主席。作品有诗集《乡关》、专著《商论》、散文集《灵魂的花朵》等。


独具神韵的白马人文化艺术供图/孙兴华



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 供图/孙兴华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是甘肃境内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陇南历史悠久,县境内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也是早期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如今也是中国多种优质中药材和油橄榄的产地之一。
  陇南市最南部的文县,古称文州,与四川、陕西交界,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这里植被茂密、山川秀丽,素有“陇上江南”、“千年药乡”、甘肃的“西双版纳”的美誉。奔腾的白水江从这里穿流而过,水能资源丰富,如今这里建有大大小小水电站共计70座,总装机超过70万千瓦,兼有防洪、航运、养殖和灌溉等综合效益。文县还是我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的繁衍栖息地,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
  文县境内居住有汉族、藏族、羌族、蒙古族、撒拉族、东乡族等11个民族。在文县山区还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而奇特的部族,这就是白马人,被学界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
  所谓白马并非指白色的马。白马只是汉语叫法,白马是古藏语,准确地说应该是“贝玛”,“贝”是白马人的自称,“玛”是兵或军之意,“贝玛”即是藏兵或藏军的意思,可以直译为“藏族的兵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重新确立各民族时,白马人被定为藏族的分支,称为“白马藏族”。因此,在我国现有56个民族中并没有白马藏族这个名称。白马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他们据自己祖上传说,是唐代时吐蕃战败撤军后被遗忘在深山里的藏兵。
  目前,白马人总人口2万多(2015年资料)。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有3600多人,阿坝州九寨沟县约有2800人,松潘县有600余人,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约有4600人,而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约有6500人,是白马人最大的聚居地,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
  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语言为白马语,他们“语不与汉族同,姓为汉族姓”。有人认为白马语是藏语的方言,但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白马语言和藏语之间的差别,已大大超过了藏语内部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语言学专家考证认为,“白马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是“从古羌语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相近的支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白马人虽深受藏族传统的影响,但与传统藏族又有所不同,他们不懂藏文,不说藏话,藏人也听不懂白马人的话。民间风俗也与藏族截然不同。白马人信奉原始宗教,服饰也有别于藏族,历史上的军事组织和皇朝统制形成他们自己的地方特色。白马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生存繁衍,他们具有极强的族群意识,不与外族通婚,也不与其他藏族通婚。
  他们的信仰为自然崇拜、苯教、佛教,通过世世代代口口相传,通过歌声与舞蹈,记录祖先的传奇,记录这个神秘民族的起源。祖辈相传,白马人起源于古时,是西北地区氐族分支白马氐的后裔,战国至西汉初就居住于此地。《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的记载。
  五胡十六国时期,甘肃东南部曾先后建立过多个地方独立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较大。史料记载,著名的仇池国就是由白马氐人和清水氐人创立。
  传说唐朝时,吐蕃大军与唐军在甘肃和四川交界一带交战,后吐蕃战败,白马人因曾追随吐蕃,他们便退于深山,成为留守于此的遗民。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白马人深居大山,世代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其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大自然紧密的依赖情结,并由此形成了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白马人认为他们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长在山上的树也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就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白马人又分为许多部落,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等,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里面又分为小的部落和小的家族。动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这是白马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据说,它与白马人的动物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
  白马人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河谷地带,其居所建筑特色鲜明。他们依山为寨,住房为“杉板房”,随山势地形而建,屋顶呈“人”字形,并且每座房子的屋顶都建有属于白马人特有的图腾。
  这里的每一座寨子人数不等,都有各自的名称,其中数铁炉寨最为有名,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传说因古时掘地而出一个大铁炉而得名。
  除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外,就是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白马人男子藏袍与其他藏族地区的衣服大同小异,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古时候藏兵身份,白马人男士藏袍的袖子比其他藏族地区藏族的袖子要短,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便于耕作和打仗,但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与青藏高原的气候不同所致。白马人女子的服饰主要是以红、黑、白等几种颜色为主的百褶裙,与西藏有些地区的女子衣裙大致相同。她们胸前佩戴有方形白玉般的鱼骨排,腰间围几匝金亮的古铜钱,配上各色布料绘制的镶花袍裙,显得五彩斑斓,艳丽夺目。白马人男女都会编发髻,一年四季均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沙噶),上插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寓意为吉祥。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女子则插二至三支。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但是,白马人讲实惠,一般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多穿华丽的衣服,戴精美的饰品,而平常劳动时,则多穿普通劳动服装或旧衣裳。
  据传说,在吐蕃王朝与唐王朝交战时期,白马藏兵与唐兵作战时,有一次唐兵在深夜里准备突袭藏兵,突然一群锦鸡发出警钟般的鸣叫声,把藏兵们都惊醒了,于是避免了被突袭的损失。从此以后,白马人为感激锦鸡,祖祖辈辈都以头戴锦鸡的羽毛插在毡帽(沙噶)上以示纪念,也表示吉祥。白马人女子头发上还要装饰圆形的鱼骨排,有美观和辟邪之说。
  白马人热情好客,厚道淳朴,性情豪放,能歌善舞。他们唱的“酒歌”就很有特色,有独唱和领唱之分。独唱有固定的词曲和演唱时间,曲调高亢而婉转。白马人称为“朝喜”“朝哲”,是给平辈客人敬酒唱的歌。主客之间,也可以一问一答轮番对唱,谁答错或对接不上就得将酒一饮而尽。领唱可即兴选曲填词,白马人称“朝呆”,是多人合唱给长辈和贵客敬酒的歌,主唱人要跪唱,看到长辈或贵客饮完杯中酒才会起身。
  白马人的舞蹈同样别具一格。他们除了与汉族一起过春节外,还有自己的采花节、火把节等。每当逢年过节,他们各个部落都会戴上本部落的标志性木雕面具,称为“傩”,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载歌载舞,表演多彩的各种驱邪祈福的歌舞。白马人跳的“诌舞”(与藏传佛教寺院里跳的“金刚舞”动作相似),也叫“十二相舞”,即带着十二种动物面具跳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又分为“干诌”和“索诌”,两个动作跳完要一个多小时,最庄严的仪式是“索诌”。“诌舞”是每当重要节日和村里来贵宾的时候才跳。过去,这种舞蹈是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今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会跳“诌舞”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如今只要有人愿意来跳,前辈们都积极乐意去教。
  数十年来,我国著名学者如费孝通、任乃强、徐中舒、曾维益、班运翔等人,都对白马人的族属和族源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不同见解和看法。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至今虽已达半个世纪之久,但大多数白马人和部分学者仍然否认其与藏族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目前对白马人族属研究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氐人说”“羌人说”和“藏族分支说”。2012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白马人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后发现,白马人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与藏族并不同源,其祖先应该来自氐羌。
  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唐代吐蕃东征,占领了整个氐族地区,他们都归顺了吐蕃,后大批吐蕃军民随军而来与氐族杂居,因此白马人的文化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但追溯其根源,他们与藏族又是两个不同的族群。也有研究者认为,白马人与白族有族缘关系,是从南方迁来的民族。
  多年来,许多学者和研究爱好者都在探索白马人部族的起源和其文化特色,并写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
  甘肃省陇南市有关部门历时8年调查研究白马民俗文化,并抢救白马人语言文字,搜集整理出18000余条白马语词汇,编写了《白马大词典》。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语言学专家孙宏开主编,通过走访甘、川两省白马人聚居区搜集整理,用国际音标记录,并编写了《白马语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使懂拼音的人就能读出白马语。
  在学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12月,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了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较完整地呈现了白马部族的历史渊源和现代风貌。
  1949年后,白马人聚居地区同全县一样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如今,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已经成为这里各民族的共识和生活现实,村村通公路,家家建新房,白马村寨已经焕然一新。当地政府表示:“不但要让白马人过得好,还要保留他们的民族特色。”这里山深林茂,风吹草低,宽阔的河谷游点缀着群群牛羊,夏季荞麦花开,秋季青稞飘香,年复一年,日月轮换,时光荏苒。辛勤的劳动,简朴的生活,孕育出白马人独具神韵的敬酒歌、跳槽盖、圆圆舞、熊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人独特、浓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犹如一枝深山奇葩,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学者前来观光、考察,探索这个古老神秘而奇特的部族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