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2022年03月14日
字数:2,759
版次:01
本报记者邱瑾玉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住甘全国政协委员们表示,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围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我省实现“双碳”目标而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新能源快速跃升
“截至2021年底,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897万千瓦,占总装机47.08%。”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在2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甘肃新能源发电量44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7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00万吨,排全国第3。近年来,我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国网甘肃电力完成西北首笔国际新能源“碳资产”交易,成立西北首家“碳服务营业厅”,自主研发智慧“观碳”平台,建成国网首个“零碳”绿色数据中心。
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说,在“双碳”背景下,甘肃风、光资源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谋划布局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外送通道、储能电站、储能电池等项目,加快一体化能源开发建设和相关产业结构优化。
按照我省“十四五”能源规划,我省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按照集中与分散并举、打捆送出与就地消纳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区域内风、光资源,重点推动建设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核心的新能源生产基地,着力增加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等非化石能源供给,加快构建多元互补的新能源供应体系,推动新能源持续快速跃升。同时,推进黄河上游既有水电站扩机改造工程,谋划布局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提升全省电网系统调峰能力。
周剑平委员认为,伴随一系列政策和支持措施的扎实落地,以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有序推进,将深度激活风光电全产业链发展潜力。甘肃要把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作为“强工业”“强科技”的重要内容,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链。他建议,应在西部设立新能源技术综合开发基地,通过科技发力,把风光发电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推动能源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加快传统能源清洁化
“双碳”背景下,素有“煤城”之称的华亭,该何去何从?不久前开工的华亭5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给出答案。据了解,该项目是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而引进的循环经济产业项目。项目预计在2022年8月实现投产,投产后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能推动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集约化、链条式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住甘全国政协委员宁崇瑞告诉记者,从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来看,化石能源的重要地位在未来难以改变,煤炭仍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我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极不协调的特点也决定了西北煤炭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把资源丰富的煤炭利用好,也是解决西北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核心。
据了解,我省“十三五”期间通过政策引导关闭退出小煤矿100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400万吨,基本淘汰30万吨/年以下煤矿,使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煤炭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建成选煤厂6处,洗选能力达到2880万吨/年,入洗率75%。
宁崇瑞委员说,从我国“十四五”能源发展形势看,煤炭、石油增速不断放缓,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等发展迅速,这为我省优化煤炭生产布局、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电能替代、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指明了方向。
按照我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未来我省将进一步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提高全省煤炭供给能力,建立完善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25年,全省建成千万吨煤炭企业4家,产量达到6000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80%以上。同时,推广煤矸石、粉煤灰、废水废气等伴生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逐步建立煤化工产业链,加快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住甘全国政协委员葛建团认为,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发展,应以兰州石化公司为龙头,按照原油加工和轻烃加工两条主线,以炼油、乙烯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为主体,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谋划建设100万吨/年乙烯装置,并配套布局下游生产装置,通过上大压小、改造提升,打造多产品链、多产业结构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加快石油化工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巩固兰州在国家西北能源及材料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集群。
多能互补综合开发
风、光是一种气候资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特征。新能源发电有一个特点:午间大发期外送能力较大,早晚高峰外送能力较小,尤其在晚高峰且外送合同电量大、风电出力较小时,电力平衡紧张。因此,统筹好风光水火电协同调度,是新能源发电的一道必答题。2021年12月23日,陇电入鲁工程配套调峰煤电项目开工仪式在庆阳市正宁县主会场与平凉市灵台县分会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据了解,陇电入鲁”工程是甘肃、山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大战略工程。工程设计输电能力800万KW,初步规划配套火电600万KW、风电600万KW,光伏300万KW。该工程将甘肃能源基地电力送往山东,对助力我省革命老区致富奔小康,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山东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强化电力供应保障,推动两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我省要建成“十四五”第一批风光电项目,启动建设“酒湖特高压”配套风电、“陇电入鲁”工程及配套风光电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等3—4个抽水蓄能电站。
宁崇瑞委员认为,结合陇东煤电基地建设,推进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开展“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逐步实现电网从单一电力输送网络向绿色资源优化配置平台转型,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积极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这为河西高比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外送提供了支撑,找到了一条提升能源合作水平的路子。
宁崇瑞、周剑平、程仕鹏三位委员建议,要实现多能互补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绿电碳中和机制,调整新能源主产省区能耗总量,在国家层面进行大力扶持。同时,新能源主产省区新增新能源发电量,折算出节约的标准煤量,将节约的标煤量再折算出能耗空间,允许地方政府将能耗空间用于发展高储能项目,特别是单晶硅、多晶硅、碳化硅(半导体)、氢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等项目,允许规模化增加产量,消纳新增发电量。同时,建议国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和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在能耗指标方面给予老区倾斜支持,并且把石油开采企业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项目,将其能源消费量予以统筹,不计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