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活力
2022年03月11日
字数:2,184
版次:01
本报记者 张 柳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住甘全国政协委员一致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力展现新作为。3月8日晚,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在驻地主持召开部分住甘全国政协委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住甘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再学习、再领悟、再深化,充分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学习体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14亿人吃饭的问题,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总书记心里一直装着人民,也感受到了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马文云委员说,甘肃是农业大省,要持续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挥农业科技专家作用,切实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粮。
“习近平总书记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入会场时,第一句话讲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李恺委员表示,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带领技术团队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一道,扎根陇原大地,精心培育马铃薯种子,建立健全种子种苗“育推繁”为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体系,打好种业翻身仗。
“我是来自农村的委员,对农业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我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马邦河委员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换言之,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
“2021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仅比18亿亩耕地红线高出1.18亿亩。但在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是耕地面积的两倍。”冯健身委员以数据为支撑进行了论述。他说,就拿甘肃省为例,全省荒漠化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的45%。如果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保障农业用水,采取旱作农业、戈壁农业、节水农业等种植方式,将荒漠化土地合理利用百分之五,可增加良田一亿多亩,将有效缓解耕地不足的紧张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深刻洞察和高瞻远瞩,体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也对接下来我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强了前进信心。”郭莽仓委员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侧重于对农业农村、耕地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提案中注重围绕农村耕地问题提出合理、有用、有效的建议,积极协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情用力增强政治自觉和委员责任担当,坚持不懈地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谚有云,“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3月6日的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从更高层次谈到了良种问题。
“习总书记说,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心情十分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马忠明委员建议,应继续围绕耕地和种子问题加大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安全;加快生物学技术应用,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品种,以此作为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和“藏粮于技”的主要抓手。同时,持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大生物科技、设施农业和微生物产业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开发食物生产的新渠道。
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如果种业上依然被“卡脖子”,就很难说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种业问题,都是‘国之大者’。我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我希望今后通过自己的协调努力,把农业类大学、农科院所等搞农业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的力量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切实解决习总书记提到的绿色发展问题,通过使用绿肥来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的问题,通过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积极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形成完整的绿色种植区。在种质创新方面,近几年我所在的学校进行了生物育种创新,并在盐碱地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研究,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量,切实为农业种业作出贡献。”柴强委员说。
“甘肃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我所在的张掖市,因出产的玉米种子质量高而闻名全国,被誉为天然的玉米种子王国。”贺颖春委员提出,希望能支持张掖加快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种质资源库,对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使张掖成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产业资源要素的聚集地、现代种业发展的样板区。
民以食为天,千家万户的厨房餐桌折射出的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如今,一份高品质的食物不仅代表着“吃得饱、吃得好”,也体现着文化与精神。
“世界上有两种粮食,一种是大地赐予我们的粮食,另一种是孕育文明文化的粮食。除了吃饱,我们在精神上也不能饥饿,这也是一种大食物观。现在食品种类多了,口味和花样也不断翻新,但我们决不能浪费粮食。生活里的一粥一饭,都值得倍加珍惜,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叶洲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