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
2022年02月18日
字数:4,069
版次:03
柳栋1970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历任排长、指导员、干事、主任、处长、副部长,现供职于西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大校军衔。幼承家学,诗书画印兼涉。书画、篆刻和文章等多次在《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甘肃文史》等报刊发表,编著有《柳舜如书画集》。
20世纪60至70年代,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和干扰,兰州刻葫芦在艰难中前行。1964年,临夏市工艺美术社成立,马耀良带徒传艺。1972年,兰州雕刻工艺厂招徒3人,由王德山教导。王德山所刻革命题材葫芦《刘胡兰》《毛主席与白求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75年1月,甘肃省轻工业局成立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王德山、陈唯一、阮文辉等人重新回到了该公司下属的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厂,开始恢复生产兰州刻葫芦。1976年,王德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民间工艺大师”称号。1978年,王德山受到时任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的接见。1979年,王德山刻葫芦《雄赳赳,气昂昂》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本人被轻工业部授予“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当时尚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谓,“工艺美术老艺人”荣誉很高)。同一时期,王德山和陈唯一合作的文配画《桃园问津》被国家收藏。这些成就代表了那个特殊岁月兰州刻葫芦的最高成就。正是老艺术家的执着坚守与艰辛探索,给兰州微刻葫芦留下了一缕希望的曙光。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兰州刻葫芦的名号才重新被关注起来,开启了兰州雕刻葫芦的新时代。1980年至1982年,兰州市雕刻工艺美术厂在白塔山公园百花厅开办了兰州刻葫芦培训班,共21人参加了该培训班,老艺术家王德山教授刻法,陈唯一因科班出身的缘故,按照大学教学的方法教授素描及绘画基本功,阮文辉教授书法,为兰州微刻葫芦培养了新生力量。同时,兰州刻葫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陈唯一独辟蹊径,发明了三角刀刻,开拓了陈氏刻葫芦的技艺;他研制开发了雕刻葫芦套色新工艺,改变了传统雕刻画面色彩单一的局面;他还首创在疙瘩葫芦上雕刻,独树一帜。1980年,阮文辉“右派”问题被纠正后,他借鉴阮光宇和王德山、陈唯一等前辈的雕刻技法,融会贯通而自出机杼,开辟了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等工艺,在微刻技艺上不断精进,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陈唯一的微刻《水浒108将》和阮文辉《飞天120身》《唐诗百首》等4套6只刻葫芦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王德山、马耀良、陈唯一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
术大师”称号,阮文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些成就带动和促进了兰州雕刻葫芦新的勃兴和发展,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高峰。陈唯一的女儿陈红、陈兵,阮文辉的儿女阮琦、阮琳、阮力,王德山的孙子王小弟继承父辈技艺,延续着三大世家的光华。以兰州和临夏为代表的新兴雕刻艺术家群体,在传承兰州雕刻葫芦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题材内容,大胆对传统刻法进行改进和完善。陈红和陈兵姐妹继承父艺,探索开创了彩刻葫芦技艺,郭家蓉汲取三老精华历练自家面目,齐鸿民和张红夫妇联袂针刀兼施,郭家沁痴心纯文人微刻葫芦,牛宝珍则以专攻猫而闻名,王小弟和邱临俊致力于写意葫芦,赵辉擅长押花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潘天一、杨勋军、秦浩刚以刻字见长,马建军的镂空与浮雕葫芦别具一格。马世贤、唐占鸿、张作良、周子元、江永前、江国正、刘增元、王国荣、杨永龙、金学阳、李卫国、王享华、白正兵、张伟厚、王春雷、张伟、彭彦文,以及后起之秀陈尚、陈强、阮熙越、阮一舟、刘春霞、李俊超等(排名不分先后),都是当前兰州刻葫芦界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这个时期的兰州雕刻葫芦,构图新颖,雕刻考究,个性鲜明,各具风格,题材除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和山水、花鸟、人物外,还用英文刻莎士比亚的诗歌、用阿拉伯文刻《古兰经》等,精绝奇妙之作层出不穷,有些作品被英、美等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收藏家或博物馆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省和兰州市、临夏州政府给刻葫芦相应的保护和扶持政策。2003年,兰州市出台“文化兰州”建设规划,兰州刻葫芦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2006年,兰州刻葫芦、临夏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而确立了兰州雕刻葫芦作为传统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期间,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甘肃省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临夏州设有葫芦雕刻艺术“牡丹奖”)先后设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设兰州雕刻葫芦分馆、兰州雕刻葫芦传习所)、飞天葫芦雕刻艺术研究院等相继开办,把兰州雕刻葫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兰州雕刻葫芦在2000多年历史进程中,几经兴衰,在一代又一代雕刻艺术家接力般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特别是自清光绪年间二次复兴至今的100多年间,逐步发展形成了“开宗立派六派八大师”(六大流派:李氏、刘氏、王氏、马氏、陈氏、阮氏;八大师:李文斋、刘建斌、王德山、王云山、阮光宇、马耀良、陈唯一、阮文辉)、“三大世家”(即王氏、陈氏、阮氏微刻葫芦)和“新派雕刻群体”(当前尚在成长发展中的新一代刻葫芦艺术家)为代表的流派体系,以及四代传人的局面,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赓续着兰州雕刻葫芦的根脉。
兰州刻葫芦图案装饰性极强,其布局通常是葫芦的顶部为“包口”、底部为“花托”(俗称“天地”,或“上下口”),代表着天干地支,两头刻有圆圈,或单圈或复圈,圈内刻有工整对称的花边纹饰等,亦称“开口”。腹部(即中部)以圆圈、扇形分割画面空间(俗称“开堂子”),主要有“四圈”“三圈”“两圈”“扇面子”“满面子”(通景)等,其间或刻画,或刻书,或书画并茂。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主要以中国传统书画、文学典故、神话故事等为主,兼及其他,大体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几大类别,再现了中国诗书画印和雕刻技艺之神韵,令人拍案叫绝。
针刻、刀刻和针刀并用是兰州雕刻葫芦最主要、最广泛的刻法,根据所刻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刻法。针尖锐利,适于刻划精细的线条,具有白描风格;刀刃较宽,能够表现粗线条和块面,具有写意味道;针刀并举则产生兼工带写、线面结合的独特艺术效果。无论是针刻还是刀刻,无论是画还是字,雕刻时均要讲究起笔、落笔、顿挫、提按、转折,避免线条死板、匠气浓重。随着雕刻工具的改进与发展,采取铲、刮、削等手段,以表现远近、虚实、疏密的层次效果。总之,要体现“写”的意味和“笔墨”韵味。
兰州雕刻葫芦的刻法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微刻(微雕)的影响,在可视或不可视的状况下,仅凭意念、灵感、经验、感觉与功力完成。针刻刀刻轻于金石,重于微刻微雕,既要轻重有致,还要充分保证所刻图案造型的准确。葫芦皮质虽硬,但质地呈细微颗粒状,雕刻的承受力较差,加之生长期的环境不同、受光不同,每个葫芦壳的厚度、密度和硬度各不相同,雕刻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雕刻葫芦对雕刻者的雕刻技艺要求颇高,它不是单纯的雕琢与凿刻,而是用钢针(刀)把葫芦表皮划破,再把针(刀)压入,以挤压后再推开的方式写字作画,故而行针走刀涩滞,稍有闪失就会划破手或刻坏,功亏一篑。一针一刀的失误,在葫芦雕刻上都是无法修改的。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很强的美术、雕刻功底和对葫芦材质的驾驭能力,凭借脑、心、眼、手之间的高度专一与多方默契感应进行创作。
把玩欣赏兰州雕刻葫芦,要领悟刻葫芦的不同意境,品读蕴含其中的丰富寓意和文化内涵。“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兰州刻葫芦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比如,一幅山水画,山高出云端,寓意志存高远;水幽不可测,代表着一个人的智慧;山平远向前,则代表了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
比如,佛教的《十八罗汉图》依据每个罗汉不同的形态和饰物、法器,来启发、教化人们修德行善;沉思罗汉引导人们常思己过;两面镜子罗汉时时提醒自己要反观内照,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不做想做的坏事。再如,《百子图》,祈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其他如《猫蝶图》取意“耄耋富贵”,祝福老人富贵安康,等等。这样,就把人们对人生追求、世事哲理、美好生活的诸多愿景紧密相连,使兰州刻葫芦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可以按历史阶段收藏。收集明清、清末民初、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葫芦作品,体悟不同时期中国葫芦的时代特征、艺术特性及其演变过程。
可以按流派收藏。收集不同流派的葫芦作品,如兰州的李氏、刘氏、王氏、马氏、陈氏、阮氏等,可以看出兰州微刻葫芦艺术的不同技巧及表现风格;也可专收藏某一流派的作品,感受其师承关系和各自风格。
可以按题材收藏。收藏同类题材的雕刻葫芦作品,如佛教类、山水类等,或专门收藏某位艺术家的同一题材作品(如八仙),或收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感受每位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可以按形态功能收藏。可以收藏器形小巧,适于手中盘玩的把玩器;或者收藏体积较大,适于摆设与陈列观赏的陈设器;也可以收藏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实用器,如茶叶罐、牙签盒等。
兰州雕刻葫芦作为集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和地方特色于一体的纯手工绝世佳品,在方寸之间展现乾坤万物,为世人所重,是馈赠亲友、鉴赏收藏之首选。 (全文·完)
20世纪60至70年代,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和干扰,兰州刻葫芦在艰难中前行。1964年,临夏市工艺美术社成立,马耀良带徒传艺。1972年,兰州雕刻工艺厂招徒3人,由王德山教导。王德山所刻革命题材葫芦《刘胡兰》《毛主席与白求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75年1月,甘肃省轻工业局成立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王德山、陈唯一、阮文辉等人重新回到了该公司下属的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厂,开始恢复生产兰州刻葫芦。1976年,王德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民间工艺大师”称号。1978年,王德山受到时任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的接见。1979年,王德山刻葫芦《雄赳赳,气昂昂》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本人被轻工业部授予“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当时尚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谓,“工艺美术老艺人”荣誉很高)。同一时期,王德山和陈唯一合作的文配画《桃园问津》被国家收藏。这些成就代表了那个特殊岁月兰州刻葫芦的最高成就。正是老艺术家的执着坚守与艰辛探索,给兰州微刻葫芦留下了一缕希望的曙光。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兰州刻葫芦的名号才重新被关注起来,开启了兰州雕刻葫芦的新时代。1980年至1982年,兰州市雕刻工艺美术厂在白塔山公园百花厅开办了兰州刻葫芦培训班,共21人参加了该培训班,老艺术家王德山教授刻法,陈唯一因科班出身的缘故,按照大学教学的方法教授素描及绘画基本功,阮文辉教授书法,为兰州微刻葫芦培养了新生力量。同时,兰州刻葫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陈唯一独辟蹊径,发明了三角刀刻,开拓了陈氏刻葫芦的技艺;他研制开发了雕刻葫芦套色新工艺,改变了传统雕刻画面色彩单一的局面;他还首创在疙瘩葫芦上雕刻,独树一帜。1980年,阮文辉“右派”问题被纠正后,他借鉴阮光宇和王德山、陈唯一等前辈的雕刻技法,融会贯通而自出机杼,开辟了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等工艺,在微刻技艺上不断精进,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陈唯一的微刻《水浒108将》和阮文辉《飞天120身》《唐诗百首》等4套6只刻葫芦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王德山、马耀良、陈唯一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
术大师”称号,阮文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些成就带动和促进了兰州雕刻葫芦新的勃兴和发展,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高峰。陈唯一的女儿陈红、陈兵,阮文辉的儿女阮琦、阮琳、阮力,王德山的孙子王小弟继承父辈技艺,延续着三大世家的光华。以兰州和临夏为代表的新兴雕刻艺术家群体,在传承兰州雕刻葫芦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题材内容,大胆对传统刻法进行改进和完善。陈红和陈兵姐妹继承父艺,探索开创了彩刻葫芦技艺,郭家蓉汲取三老精华历练自家面目,齐鸿民和张红夫妇联袂针刀兼施,郭家沁痴心纯文人微刻葫芦,牛宝珍则以专攻猫而闻名,王小弟和邱临俊致力于写意葫芦,赵辉擅长押花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潘天一、杨勋军、秦浩刚以刻字见长,马建军的镂空与浮雕葫芦别具一格。马世贤、唐占鸿、张作良、周子元、江永前、江国正、刘增元、王国荣、杨永龙、金学阳、李卫国、王享华、白正兵、张伟厚、王春雷、张伟、彭彦文,以及后起之秀陈尚、陈强、阮熙越、阮一舟、刘春霞、李俊超等(排名不分先后),都是当前兰州刻葫芦界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这个时期的兰州雕刻葫芦,构图新颖,雕刻考究,个性鲜明,各具风格,题材除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和山水、花鸟、人物外,还用英文刻莎士比亚的诗歌、用阿拉伯文刻《古兰经》等,精绝奇妙之作层出不穷,有些作品被英、美等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收藏家或博物馆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省和兰州市、临夏州政府给刻葫芦相应的保护和扶持政策。2003年,兰州市出台“文化兰州”建设规划,兰州刻葫芦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2006年,兰州刻葫芦、临夏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而确立了兰州雕刻葫芦作为传统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期间,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甘肃省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临夏州设有葫芦雕刻艺术“牡丹奖”)先后设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设兰州雕刻葫芦分馆、兰州雕刻葫芦传习所)、飞天葫芦雕刻艺术研究院等相继开办,把兰州雕刻葫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兰州雕刻葫芦在2000多年历史进程中,几经兴衰,在一代又一代雕刻艺术家接力般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特别是自清光绪年间二次复兴至今的100多年间,逐步发展形成了“开宗立派六派八大师”(六大流派:李氏、刘氏、王氏、马氏、陈氏、阮氏;八大师:李文斋、刘建斌、王德山、王云山、阮光宇、马耀良、陈唯一、阮文辉)、“三大世家”(即王氏、陈氏、阮氏微刻葫芦)和“新派雕刻群体”(当前尚在成长发展中的新一代刻葫芦艺术家)为代表的流派体系,以及四代传人的局面,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赓续着兰州雕刻葫芦的根脉。
兰州刻葫芦的工艺特征
生长在兰州土地上的品类独特的优质葫芦,是兰州刻葫芦的最佳材质。兰州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以沙和卵石铺成的旱沙地适合葫芦的生长。这种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兰州产特有的鸡蛋葫芦(大如鸡蛋,小似算盘珠)、“疙瘩葫芦”(兰州老百姓对一种身上长满“疙瘩”的葫芦的俗称)和“亚腰葫芦”(常见的8字形葫芦),其木质结构极其细密,质地坚硬有韧性,表面细腻光洁,非常适宜雕刻,且适宜把玩。美国产“草里金”等其他中外名葫芦均比不上兰州产葫芦的皮质细腻。这种葫芦以产自兰州市青白石乡白道沟徐家坪和皋兰县什川镇的最为有名,是兰州人花了几百年时间培植的,可以说是外地绝无而兰州独有的品种,为中国葫芦中的“绝品”。兰州刻葫芦图案装饰性极强,其布局通常是葫芦的顶部为“包口”、底部为“花托”(俗称“天地”,或“上下口”),代表着天干地支,两头刻有圆圈,或单圈或复圈,圈内刻有工整对称的花边纹饰等,亦称“开口”。腹部(即中部)以圆圈、扇形分割画面空间(俗称“开堂子”),主要有“四圈”“三圈”“两圈”“扇面子”“满面子”(通景)等,其间或刻画,或刻书,或书画并茂。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主要以中国传统书画、文学典故、神话故事等为主,兼及其他,大体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几大类别,再现了中国诗书画印和雕刻技艺之神韵,令人拍案叫绝。
针刻、刀刻和针刀并用是兰州雕刻葫芦最主要、最广泛的刻法,根据所刻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刻法。针尖锐利,适于刻划精细的线条,具有白描风格;刀刃较宽,能够表现粗线条和块面,具有写意味道;针刀并举则产生兼工带写、线面结合的独特艺术效果。无论是针刻还是刀刻,无论是画还是字,雕刻时均要讲究起笔、落笔、顿挫、提按、转折,避免线条死板、匠气浓重。随着雕刻工具的改进与发展,采取铲、刮、削等手段,以表现远近、虚实、疏密的层次效果。总之,要体现“写”的意味和“笔墨”韵味。
兰州雕刻葫芦的刻法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微刻(微雕)的影响,在可视或不可视的状况下,仅凭意念、灵感、经验、感觉与功力完成。针刻刀刻轻于金石,重于微刻微雕,既要轻重有致,还要充分保证所刻图案造型的准确。葫芦皮质虽硬,但质地呈细微颗粒状,雕刻的承受力较差,加之生长期的环境不同、受光不同,每个葫芦壳的厚度、密度和硬度各不相同,雕刻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雕刻葫芦对雕刻者的雕刻技艺要求颇高,它不是单纯的雕琢与凿刻,而是用钢针(刀)把葫芦表皮划破,再把针(刀)压入,以挤压后再推开的方式写字作画,故而行针走刀涩滞,稍有闪失就会划破手或刻坏,功亏一篑。一针一刀的失误,在葫芦雕刻上都是无法修改的。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很强的美术、雕刻功底和对葫芦材质的驾驭能力,凭借脑、心、眼、手之间的高度专一与多方默契感应进行创作。
把玩欣赏兰州雕刻葫芦,要领悟刻葫芦的不同意境,品读蕴含其中的丰富寓意和文化内涵。“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兰州刻葫芦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比如,一幅山水画,山高出云端,寓意志存高远;水幽不可测,代表着一个人的智慧;山平远向前,则代表了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
比如,佛教的《十八罗汉图》依据每个罗汉不同的形态和饰物、法器,来启发、教化人们修德行善;沉思罗汉引导人们常思己过;两面镜子罗汉时时提醒自己要反观内照,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不做想做的坏事。再如,《百子图》,祈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其他如《猫蝶图》取意“耄耋富贵”,祝福老人富贵安康,等等。这样,就把人们对人生追求、世事哲理、美好生活的诸多愿景紧密相连,使兰州刻葫芦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兰州刻葫芦的收藏
收藏兰州刻葫芦,本质上收藏的是文化,收藏的是境界。钟情于兰州刻葫芦的收藏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确立收藏方向,突出收藏主题与重点,日积月累,必有所成。可以按葫芦品类收藏。以兰州雕刻葫芦为主体,兼顾全国其他地区不同品类的官模、镂空、彩绘葫芦,感受中国葫芦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按历史阶段收藏。收集明清、清末民初、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葫芦作品,体悟不同时期中国葫芦的时代特征、艺术特性及其演变过程。
可以按流派收藏。收集不同流派的葫芦作品,如兰州的李氏、刘氏、王氏、马氏、陈氏、阮氏等,可以看出兰州微刻葫芦艺术的不同技巧及表现风格;也可专收藏某一流派的作品,感受其师承关系和各自风格。
可以按题材收藏。收藏同类题材的雕刻葫芦作品,如佛教类、山水类等,或专门收藏某位艺术家的同一题材作品(如八仙),或收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感受每位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可以按形态功能收藏。可以收藏器形小巧,适于手中盘玩的把玩器;或者收藏体积较大,适于摆设与陈列观赏的陈设器;也可以收藏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实用器,如茶叶罐、牙签盒等。
兰州雕刻葫芦作为集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和地方特色于一体的纯手工绝世佳品,在方寸之间展现乾坤万物,为世人所重,是馈赠亲友、鉴赏收藏之首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