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强工业的四点建议
2022年02月16日
字数:2,009
版次:03
□ 杨维军
强工业是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引擎所在。我省既是资源大省也是西部老工业基地,化石能源、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占全省工业的70%左右。70年来,工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目前我省工业发展水平、层次、规模,远没有跟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其的需求。一是传统工业优势明显退化。“十二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十三五”仅为4%左右。“十二五”初,铜、铝、镍等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比重8%,居全国第2位,2020年下滑到第7位。二是成本高、效益低。2020年,全省197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43%;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86.91元,居全国第2位,利润率仅为4.0%,排全国第27位。三是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我省“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高耗能产业占70%。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和“双碳”目标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面临更大困难和挑战。四是工业支撑拉动能力减弱。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二五”的60%下降到“十三五”的50%。2020年,非公经济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29.2%,仅高于青海、新疆,融资、土地、用电和营商环境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要在强工业上有所作为,应在强龙头、数字化、聚集群、强优势方面举全省之力,下足绣花功夫。
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龙头,统筹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14个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优化“链长链主”制,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大中小深度融通、强化要素支撑、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上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对石化、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改推进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甘肃、投资工业,在酒泉建设氢能产业园,打造现代石化制造、航空航天装备、电子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战略布局机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投资和产能合作项目建设。
二、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为工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推进兰州、金昌、酒泉等重点行业和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应用,借助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东数西算”建设项目,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网络支撑。围绕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打造天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兰州大数据产业基地、兰州软件园、平凉智能光电产业园、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锂电池和光伏产业链,形成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广金川、酒钢、兰石等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的典型应用成果,引领制造业应用数字化降本提质增效。
三、坚持错位、抱团发展,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化发展。打造数字智能、新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一是强化兰州工业集聚功能,兰州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科技等工业,白银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新材料等工业,加强两地产业链条对接,推进兰白工业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河西走廊工业一体化发展,酒泉以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作为支柱的下游产业与嘉峪关以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上游产业相对接,共同打造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高载能特色工业。金昌以镍为核心的上游工业与武威加工制造为主的下游工业相对接,共同打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化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形成国家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三是推动陇东南工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平凉庆阳相关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评估认定,支持平庆工业与天水工业互动一体化发展,天水工业发展应对接平庆工业对装备制造业需求和工业资源供给,助推起装备制造业工业集聚跨越式发展。四是以工业园区为主抓手,优化园区发展环境,集中优质要素向园区配置,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工业集聚能力,每个园区应依据产业发展定位打造2-3家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主导的专业化工业园区。
四、深化陇东能源开发利用,着力发展油、气、能产业。庆阳市作为省内第一个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在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资源储量和开发潜力方面,具备规模化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应以油气、煤炭开发为重点,打造以石化、煤化工为核心的工业集群,促进两市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全产业链、能源行业上下游的角度谋划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全力支持增储上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心研究、适时实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打造上下游配套、各企业联动的产业集群。支持民营企业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