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发展理念推进渭河流域(甘肃段)保护治理
2022年02月09日
字数:1,598
版次:01
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反映,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占44.1%。渭河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水资源匮乏、洪涝灾害频发一直是其固有特征。尽管我省在渭河流域保护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加之城市、人口、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流经地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健全,尚未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水污染防治工作滞后,尤其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突出;三是水资源承载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四是流域保护开发缺乏“一盘棋”部署,尚未做到系统规划和统筹协调;五是组织发动群众不够,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渭河流域的大保护、大治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创新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共建共治才能共享的意识,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为此,建议: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加快编制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生态建设、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专项规划,充分考虑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涵养、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等方面的综合性、关联性,为流域治理提供统一的行动指南和标准体系。全力抓好政策对接和项目争取,及时跟进黄河生态保护规划有关政策,积极向中央有关部委和省上提出更多政策性建议,争取更多平台、更多政策、更多工程纳入国家盘子。
二、建立甘陕两省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甘陕两省省级层面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制定渭河流域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建立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科技协作机制、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执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突发生态事件协同处置机制,加强域内联合防治、联合执法,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检查,构建各毗邻市、县跨界流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营造共同治水护水法治环境。
三、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柔性治水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河道自然面貌修复工程,着力打造渭河绿色生态景观长廊,不断提高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好转。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行动,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矿山恢复治理,实施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等项目,持续巩固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四、积极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在“清四乱”行动、涉河项目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统筹规划重点建制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与城郊污水管网延伸工程等项目同步实施,确保建成区内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大流经地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力度,确保对园区内污水经收集处理后接入城区污水管网。大力推动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严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排河道,破坏河道水生态环境。
五、切实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以水资源开发工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等为重点,有效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细化实化节水举措,推动农业、工业及城市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大对工业节水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污水处理后续运营费用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绿色化转型和循环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认真落实“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放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保护发展好渭河流域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着力打造渭河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带。抓好渭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渭河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流经地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健全,尚未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水污染防治工作滞后,尤其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突出;三是水资源承载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四是流域保护开发缺乏“一盘棋”部署,尚未做到系统规划和统筹协调;五是组织发动群众不够,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渭河流域的大保护、大治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创新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共建共治才能共享的意识,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为此,建议: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加快编制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生态建设、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专项规划,充分考虑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涵养、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等方面的综合性、关联性,为流域治理提供统一的行动指南和标准体系。全力抓好政策对接和项目争取,及时跟进黄河生态保护规划有关政策,积极向中央有关部委和省上提出更多政策性建议,争取更多平台、更多政策、更多工程纳入国家盘子。
二、建立甘陕两省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甘陕两省省级层面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制定渭河流域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建立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科技协作机制、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执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突发生态事件协同处置机制,加强域内联合防治、联合执法,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检查,构建各毗邻市、县跨界流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营造共同治水护水法治环境。
三、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柔性治水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河道自然面貌修复工程,着力打造渭河绿色生态景观长廊,不断提高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好转。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行动,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矿山恢复治理,实施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等项目,持续巩固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四、积极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在“清四乱”行动、涉河项目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统筹规划重点建制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与城郊污水管网延伸工程等项目同步实施,确保建成区内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大流经地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力度,确保对园区内污水经收集处理后接入城区污水管网。大力推动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严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排河道,破坏河道水生态环境。
五、切实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以水资源开发工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等为重点,有效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细化实化节水举措,推动农业、工业及城市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大对工业节水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污水处理后续运营费用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绿色化转型和循环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认真落实“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放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保护发展好渭河流域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着力打造渭河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带。抓好渭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渭河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