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粉青釉蟋蟀罐
2021年12月06日
字数:812
版次:04
□ 胡萍
我收藏有几十个蟋蟀笼、罐。有晚清的用粗竹段制作的蟋蟀笼,笼上装有提梁,中间有开槽,安置一竹门,门中开挖了细细的木栅栏。放在桌上,形如手炉;有北方制罐名家郭景升制作的晚秋罐,盆壁较厚,硬度和密度较高,保湿度好;有用葫芦制作的笸箩纹蟋蟀罐,造型美观,罐壁柔软,封闭性好,既保暖又轻巧。
在众多藏品中,有一件清乾隆的粉青釉莲瓣纹蟋蟀罐(如图)。罐呈鼓状,通体施天青色釉。有盖,盖为平盖,与罐身子母扣合。盖内有一圈回纹,盖中心有一小透气孔。罐身上端有一圈如意纹,下端饰有两层部分重叠的莲瓣纹,中间没有其它的纹饰。罐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此罐造型隽雅秀美,胎质坚实细密,釉色莹润淡雅,工艺精细,纹饰简洁,看上去既温润如玉,又蕴含着内敛的气质,让人爱不释手。
蟋蟀,俗称蛐蛐,促织,趋织,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诗经》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齐白石曾绘画一幅《出居声响》,一只刚从瓶子里爬出来的蟋蟀,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讲述的是因皇室爱好斗蟋蟀而给百姓带来的灭顶之灾的故事。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博戏。豢养、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伴随着斗养蟋蟀之风,虫具的设计制作亦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材质有瓷、陶、玉、石、角、以及象牙、漆器。器型有圆罐、方罐、六角罐、八角罐、竹节罐、南瓜形罐、塔形罐。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历史上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酷爱斗蟋蟀,也曾敕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大量工艺精良、纹饰新颖多样的蟋蟀罐。1993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的碎瓷片,并将部分碎瓷片拼凑出一批蟋蟀罐。这些器物都是以前未曾见过的官窑制品。这与宣德帝卒后,按照太皇太后命令将御窑厂烧制而尚未进贡的蟋蟀罐打碎深埋于地下的文献记载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