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在南梁形成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1年11月22日
字数:2,111
版次:03
□ 李燕青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期,通过研读《南梁革命根据地史》《南梁红色故事》《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等书籍,我对文化教育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形成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广泛开展社会教育,为开创和巩固南梁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早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就非常重视做群众工作。他们一方面在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中向群众讲革命道理、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动员群众参加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另一方面通过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专门机关,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来感化唤醒广大群众的革命意识和思想进步。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根据群众工作需要专门建立了文化、妇女、禁烟、禁毒、放脚等各种社会组织,颁布制定了相关条例,并先后在南梁、刘坪、白马庙、柔远等村办起了16处成人扫盲识字班、冬学和夜校,组织开展扫盲和宣传教育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加红军,组织妇女拥军支援前线,开展消除社会毒瘤、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等教育。深入广泛地教育活动,使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干部群众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投奔南梁,一些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千里迢迢来到南梁参加革命。此后,在南梁根据地中心山区定居的人口由之前的295户1000余人,很快增加到1000多户6000余人。
自1934年冬至1935年春,南梁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群众踊跃参加,使红军游击队和赤卫军革命武装力量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和发展。红26军42师的兵力扩充到了2000余人,各县游击队扩大到3000余人,赤卫军也增加到了5000余人。
实践证明: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坚持开展军政教育,为培养发展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政治军事保障
南梁革命根据地军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伴随着根据地创建的全过程。1931年,“西北反帝同盟军”委员会成立了训练队,先后办了两期干部培训班,之后建立了陕甘游击队、红26军随营学校。刘志丹经常给学员们讲授军事课,还向学员们讲述社会发展史方面的新知识。从1934年春到1935年春,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共培训学员200多人,为陕甘边区巩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4月,陕甘边区军委又在下寺湾王家坪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为红军培训军事干部60余人。1936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易名为西北红军大学,后定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兼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后来,抗大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始终坚持开展军政教育、创建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军政人才等,这在党和陕甘红军历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培训机构和制度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把军事运动和农民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推行工农武装割据、实行全民皆兵军事思想的成功实践。
三、创办学校教育,培养发展南梁革命根据地军政接班人
刘志丹、习仲勋等深刻认识到,孩子是革命的火种,也是革命的未来,必须重视发展教育。因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专门成立文化委员会,提出创办列宁学校的主张。不久,在荔园堡附近的转嘴子很快办起了南梁根据地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由霍建德任校长,高敏珍、张景文先后担任教师,借用3间民房和3孔窑洞作为教室和师生宿舍。教师张景文在教学设备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垒土台做凳子,架木板做课桌,用石板做黑板,扫锅灰当墨汁,克服了重重困难,开设了国语、算数、体育、歌咏和军事课等,并自己动手为学生编写课本。第一所列宁小学创办后不久,边区政府又在太白、柔远等村陆续办起了列宁小学。
南梁列宁小学是习仲勋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紧密结合南梁实际,依靠工农群众力量,在艰苦卓绝斗争中创办和发展起来的红色学校,在南梁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件。实践证明,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必须办教育培养有革命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接班人。
四、创办文化艺术事业,宣传鼓舞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士气
在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历程中,刘志丹、习仲勋等也认识到了加强革命理论武装的重要性。
1934年秋,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南梁荔园堡创办了党内刊物《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和机关报《红色西北》。刘志丹、习仲勋、慧子俊等对办好报刊十分关心,并抽空为报刊撰写稿件,还派人到西安购买油印机和质量较好的纸张、蜡纸、油墨等。报刊图文并茂,深受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欢迎。国民党的报纸上曾报道:“在伪苏区内已恢复经济、发展教育、办军政学校。以南梁为中心,有兵工厂、被服厂。出有刊物,刘志丹以其作为理论思想之指导。”
陕甘边区政府党内报刊的创编、印发以及列宁式文艺宣传活动的开展,活跃丰富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军队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唤醒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对于凝聚引领边区干部、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共识,宣传南梁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及军事斗争的胜利,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起到了重要的宣传舆论作用。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