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千万种声音 同一个共识
——省政协举办“一带一路”文化论坛综述
2021年09月24日
字数:2,984
版次:01
 

本报记者 张 柳

  2000多年前,伴着声声驼铃,穿越漫漫古道,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使者开辟了连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的宏伟篇章。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于敦煌,在一汪清泉边交流见闻、激荡思想。
  2000多年后的今天,漫长的时间没有让五彩斑斓的敦煌褪色,反而增添上新的光彩、赋予了新的内涵。历史的沉淀让敦煌成为文化交融的宝库,甘肃省政协则在这里以文化的力量不断凝聚起更大共识。
 

从无到有搭建平台

  2018年9月27日,由甘肃省政协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论坛在敦煌举行。论坛上,来自全国政协、国家有关部委、部分省区政协的近百名嘉宾会聚一堂,围绕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文化力量,展开热烈探讨。
  2019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省政协办公厅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在敦煌举行。全国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部分省区政协的15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聚焦“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主题广泛探讨。
  “政协在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可以发挥平台和智力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文化力量和政协智慧。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论坛办成推动文化传承、汇聚各方力量、交流政协工作的重要品牌。”2018年,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在论坛致辞中这样说。
  “政协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此次论坛由政协、特别是甘肃政协来牵头举办,实为情理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文木说。
  当年的论坛,作为敦煌文博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沿线省区政协、国内文化界知名专家的积极响应。而就在次年,论坛规格持续提升,参会嘉宾范围也变得更广。
  2019年的论坛现场里,坐满了关心敦煌、关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各界人士。从全国政协到地方政协组织,从国际友人到国内嘉宾,从文史学者到新闻出版界专家,从敦煌文明到妈祖文化、卡约文化……大家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视角讲述中国和他国的故事,讲述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故事,展示着各地文化的魅力。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也需要互学互鉴、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滋养。”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道出论坛主题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不仅要靠经济的强盛,还要靠文化的复兴。
  曾经的敦煌研究院“掌门人”、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从敦煌莫高窟这座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我感受到了渗入中华民族骨血的文化力量,并收获了千年敦煌的文化启示。在如今全球化、数字化、共享化时代,不管是故宫博物院还是敦煌研究院,都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跳出故宫、跳出敦煌去研究和挖掘,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动力,进一步把优秀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好、展示好。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盛大需要聚拢人气,而今四方嘉宾汇聚,在论坛这个广阔平台上交流观点,融汇文化,互学互鉴……
  

广聚嘉宾交流畅谈

  金秋时节,焦金流石的荒漠戈壁上,骄阳炙烤着大地,古丝路上的风萧马鸣早已不再,地平线上也见不到迤逦西行的驼队。平坦延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穿隧道、过桥梁的铁路,以及于天空织就密网的航空线,共同诉说着千年丝路的变化,也将远方的客人带到了敦煌这方历史悠久的土地上。
  “几千年前,亚美尼亚就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丝绸之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丝绸之路给人民带来和平。”从事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凯伦·图克哈泰恩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都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交流才能形成一个更加有力的多边体系,只有长久的和平、繁荣的贸易、多元的文化才能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自韩国文明交流研究所的研究员郑镇瀚,在2019年的论坛上向参会代表展示了他的老师所著的《丝绸之路百科全书》。他说,虽然丝绸之路的学术建立一直是丝绸之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渴望,但其过程仍然缓慢。这本论著用事实对丝绸之路的一般概念和特定元素给出了答案,开创了关于探讨这一主题的新阶段,为向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建立迈进了一大步,希望能为有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丝绸之路犹如一根长长的纽带,把远隔万水千山的人们连接到一起。“四川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优势明显,欢迎各位嘉宾来四川做客。”大漠戈壁和敦煌壁画给时任四川省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的吴显奎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发言席上,他向参会人员发出了真诚的邀请。他说,丰富的古丝绸之路故事是发展旅游业的无尽宝藏,由丝绸之路创造的中华文化,需要通过旅游传播开来,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一带一路”当中来,有更多的人把“一带一路”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古丝绸之路如同长藤结瓜,串联起沿线众多珍珠般的古镇名城。时任云南省丽江市政协文史和联络委员会主任苏祥在会场上细数起丽江的故事:“从秦汉时期兴起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唐宋时期发展起来的茶马古道以及丽江本身的历史文化,都生动诠释着‘丝路精神’。希望能通过此次论坛,和大家再多聊一聊丝绸之路上的那些事儿。”
  

深挖内涵凝聚共识

  数千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中西方各种文明在敦煌汇聚、融合,创造出了具有独具气派、富有特色的灿烂文化。围绕“一带一路”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在为回答好时代命题提供智慧和借鉴。
  “丝路文明是永久的遗产,传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沟通和交流,以及他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系下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是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随着贸易的流通、文化的交流,使得沿线国家在交流互通中取得了各种丰硕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说,老祖宗在数千年前进行经贸往来的时候,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资,更留下了文化的种子,这颗种子让沿线各个国家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说经贸,更要推动各国间文化和谐、友好相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姜秋霞认为,敦煌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有着较多的文化联系与情感共鸣,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要通过丰富敦煌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创新敦煌文化对外传播媒介、构建行之有效的话语体系,使“人类敦煌”这一理念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
  “丝绸之路从汉唐以来就一直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桥梁、纽带,是一条友谊之路、文化之路。凡是丝绸之路辐射到的国家、民族、人群,其历史文化的发展,无一不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尽管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人种不同,但他们对丝绸之路与自己的关系却有着普遍的共识。”作为汉简研究专家,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郝树声对丝路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她认为,甘肃出土的6万多枚汉简是两汉时期的原始档案,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为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中西交通往来、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大量生动资料,它们正在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古往今来。
  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根基与灵魂。通过交流交往、互学互鉴,如今,“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亲诚惠容”等,逐渐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共识。而围绕“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开展的论坛,也必将为深化认识、凝聚共识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